走出大山来沪上班 沪滇劳务协作助青年就业增收
□记者 杨有宗 上海报道
机器包好的走出作助包子,一个个整齐码放在托盘中,大山滇劳一盘15个。沪上23岁的班沪独龙族姑娘迪松芳等候在流水线旁,她的青年工作是将这些托盘放置在身后的货架上。
对于上海清美绿色食品(集团)有限公司来说,业增迪松芳所做的走出作助,是大山滇劳众多生产工序中的一个简单环节。但对迪松芳来说,沪上这简单的班沪一步,也是青年她融入上海这座城市坚实的一步。
迪松芳的业增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,距离上海有2000多公里,走出作助是大山滇劳“直过民族”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。这里曾经长期与世隔绝,沪上贫困现象突出。2018年底,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。
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推进沪滇劳务协作,上海市浦东新区与云南省怒江州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搭建就业平台。
据介绍,浦东新区人社部门推荐了一批适合怒江州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,怒江州人社部门则深入社区、村居,将就业岗位送给务工人员,并开展“一对一”精准就业指导。
“来到上海,我可以赚更多的钱。”迪松芳的想法很朴实,当怒江州干部把来上海务工的信息发到微信群里时,她没有犹豫,想要抓住这个机会。
今年8月,迪松芳和自己的堂弟迪志光,还有另外两名小伙伴离开西南边陲大山,来到上海浦东,开始了在清美集团的工作。
“我现在每个月收入有6000多元。”迪松芳说。尽管现在已经熟练掌握技能,但刚开始工作时,迪松芳还是花了不少时间适应。“害怕摆放慢了,影响别人工作,总想做得更好。”
为了帮助独龙族员工尽快适应,清美集团也想了很多办法。“我们把一道工序拆分成两到三个环节,新来员工只需要做其中一个环节即可,降低了难度。”清美集团人力资源中心总监赵建琛说。
目前在清美集团工作的少数民族员工,除了独龙族,还有白族、彝族等。和迪松芳一样,他们一开始大多数从事包装、分拣、搬运等难度相对较低的后道工序。
随着员工逐步适应,清美集团还会培养他们从事面点等前道工序。清美集团党委副书记征伟德说:“一方面,我们希望他们能成为技术骨干;另一方面,也希望他们中能成长起一批管理者,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。”
截至目前,浦东新区已接收怒江州务工人员200多人,入职企业包括清美集团、松下微波炉等。
工作上逐渐得心应手,迪松芳和小伙伴们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,闲暇时到外滩、转一转、看一看。她说:“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!”
- ·韩国总理:卡车司机罢工将给经济带来损失
- ·期市早盘大面积上涨:PTA逼近涨停 焦煤涨近5%
- ·东鹏饮料:目前不适合提价 成本端公司有一定压力
- ·中科协: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从2015年的6.2%,提高到2020年的10.56%
- ·挂牌转让多家子公司股权,银联商务为何加速“瘦身”?
- ·海南“土地超市”平台正式上线 已完成3个首单
- ·美媒:美国两年内不会对进口太阳能产品征收新关税
- ·张庭夫妇关联公司涉合同纠纷被起诉
- ·宣昌能:存款保险制度作用显现 未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约束更强
- ·App分析用户生物识别信息?须单独同意
- ·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进入天舟四号
- ·支付清算协会倡议:协助发放消费券、优惠券等 推广数字人民币新场景
- ·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《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
- ·书写绿色答卷 呵护美丽中国 | 十年禁渔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强
- ·5G商用三周年:被改变的,和即将被改变的
- ·谁在押注Web3?